当前位置:

市场动态

>

企业动态

>

正文

王民、詹纯新、梁稳根、曾光安,这样判断产业未来发展

2021-04-12 15:39

正确的选择和行动,能够决定终局。

上一个10年、20年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,在规模上成功跻身全球,成为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第一阵营的角逐者。

下一个10年、20年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面临的经济、产业挑战,远胜于过往任何一个阶段。今后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“从大到强”比“从小到大”的道路,险阻更大,障碍更多。

“时代是出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”。

未来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到底该怎么发展?

方向是什么?路径如何?

面对外部变化和挑战,中国企业要做对哪些选择和事情?

工程机械观察本期邀请王民、詹纯新、梁稳根、曾光安几位领军企业董事长,一道寻找答案。

新格局,大赛道

CCM:疫情在全球经济、产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这会如何继续影响中国以及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发展?

王民:全球经济和工程机械产业,都深受疫情影响。但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,却在这场大波动中,尽显英雄本色,在全球一枝独秀。

2021年,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历史上,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。未来几年,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都是全球的增长高地;与此同时,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之路,也会再开新局。

但是,我们还要意识到,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下,外部的不确定性会更高,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必须具备更强的战略定力—市场好的时候不浮躁,市场波动的时候不动摇。耐得住寂寞,才能登得上顶峰。

我始终认为,未来很长时间,全世界都需要工程机械,工程机械一直都会是朝阳产业。

在中国“国内国际双循环”发展新格局下,在国家新基建、新型城镇化建设、重大工程“两新一建”推动下,徐工正在按照既定的全球产业“珠峰登顶三步走”的战略路径,坚定前行。

CCM:未来10年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会涌现出哪些大变革?中国工程机械领域,产业环境、发展模式会发生哪些改变?

王民:新时代、新格局下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也在释放新动能。应对未来,企业绝不能追求没有质量的规模,没有效益的速度。

未来,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有两条重要赛道:一个是“打造产业链竞争力”,另一个是“国内国际双线并进”。

这两条赛道,决定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如何“从大到强”。

面对超大的国内市场,中国制造商必须有“大根据地”意识,要牢牢抓住机遇,以此为基础,淬炼创新能力,在家门口磨炼高端产品竞争力,为拓展国际市场积蓄实力。

面对国际市场,中国企业也要有定力。尤其是欧美市场,是全球产业的顶级赛道;在这条赛道上,“越稳才能越快”,“积淀越深厚才能越顺利”;中国企业需要用智慧和勇气,大踏步地走向全球。

挺起中国装备制造的“脊梁”,我们还要攻克核心零部件技术,这是支撑中国工程机械高端破局的“硬骨头”。为此,徐工把创新的支点,架到了全球,在德国、美国、巴西等地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,借此我们也在高端液压多路阀、新型电控箱、驱动桥,减速机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。

CCM: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用2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道路。在和全球巨头距离越拉越近的背景下,中国工程机械领先制造商,下一步要怎么走?

王民:过去几年,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已经走过了产业高峰的半山腰;如今,我们已打入世界前四、进入“半决赛”,下步就要“珠峰登顶”。虽然快到山顶了,但是我们更要保持一份清醒:最后一段路,不仅是一场冲刺,更是一场必须时时铆足劲头的“马拉松”;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大的耐性、耐力,需要更艰苦的付出。预计到2035年,就是华山论剑、和世界最高手一决高下的时刻,我喜欢这种对决。

面对登顶这场“艰难之旅”,世界舞台“新徐工”,要勇立潮头,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;要逆势前行,坚持国际化主战略;要广聚天下英才,打造一流人才队伍。

强者恒强,未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家最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更漂亮地打到国外去,怎么更稳健更深入地走向海外,成为真正全球有口皆碑的大品牌。

竞速创新,赢在变局

CCM:您如何看待过去10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?

詹纯新:过去10年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既经历了高歌猛进,也经历了低谷调整,当前正处于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从发展特点看,工程机械是一个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、市场竞争活力充分迸发的优势产业;从发展阶段看,工程机械仍处于创新、转型、升级的关键时期;从发展前景看,工程机械必将是一个空间广阔、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。

经过上一轮行业低谷的磨砺洗礼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持续赋能,工程机械正加速朝着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的方向发展,加速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,由投资拉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,由单个企业突围向产业集群突破迈进,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年轻态和生命力。

CCM:未来10年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会涌现出哪些大变革?中国工程机械领域,产业环境、发展模式会发生哪些改变?

詹纯新:当前,党和国家提出双循环新格局,为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。工程机械产业要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先进制造的未来企业,在技术研发创新、制造能力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全力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深刻变革。

一是技术研发的创新。技术是根、产品是本。要加速攻克一批机、电、液关键技术和智能化前沿技术,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迭代升级,持续推动行业的智能化、无人化、新能源化发展。

二是制造能力的创新。要加速由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,融合“看得见的智慧”与“看不见的智慧”,建构全感知、全联接、全场景、全智能的数字制造世界。中联重科正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,同步打造18个以上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和300条以上智能生产线,打造世界级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地。

三是商业模式的创新。加速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市场,用人工智能的端对端管理提升市场,用数字化重塑管理模式、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。数字化不但要全面融入企业业务的全链条、贯穿企业管理的全流程、激活企业发展的全要素,而且要赋能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,逐步建构一个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。

CCM:全球拓展中,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面临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——发达市场关注的是品牌加创新,后者关注的是规模与效率。中国企业出海,应该如何选择目标?在不同的目标市场,又该如何行动?

詹纯新: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发展阶段、环境、条件变化提出的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。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,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以新思路、新举措持续“走出去”,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。

无论面对何种海外目标市场,我们都应该坚持一种最朴素的价值观,即“技术是根、产品是本”,做好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认可;另一方面,要用地球村的思维做好海外运营布局,越本土化、越国际化。

新征途,新胜利

CCM:近年来,中国以及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发生重大变化调整。作为中国企业,在变动中,我们目前面临的新机遇是什么?

梁稳根:当今世界,智能制造是一道重要考题。它已经成为大国与大国之间、地区与地区之间、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赛道。对于工程机械产业而言,智能制造也是重构产业格局的力量之一。

在这场产业革命里,中国企业成为最积极、最有力的参与者,更在和世界领先企业一道,成为其中的弄潮者。

未来10年,是工程机械制造商“决胜智能制造”,“决胜全球产业”的关键窗口期—在这个重要阶段,三一和所有企业都是,“要么翻船,要么翻身”,无一例外。

对三一来说,最大的挑战和机遇,都是数字化转型,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智能制造。今后,三一未来最重要的战略是完成数字化转型,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先驱。

CCM:“智能化”已经被所有企业列入“行动清单”。对于三一集团而言,如何让“智能化”更好地落地?三一有哪些具体举措?

梁稳根:目前,三一的智能制造探索已经找到了清晰的路径,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。比如三一目前正在北京、上海、长沙、重庆等地,同步推进20多个灯塔工厂或智能产线项目,总投资超过100亿元。三一在长沙的18号灯塔工厂、在北京昌平的智能制造灯塔工厂等都已经建成投产,产能、人均产值均大幅提升,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我们的17个产业园区、60多个车间、5600余只水电油气表、8300余台工厂生产设备、53万台客户设备,以及十几万种物料,都已经通过物联网接入了数据中台,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数据应用成果。三一还在打造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目前已接入21个行业的生产设备,利用三一的智能制造经验和资源,正在帮助600余家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。

在智能制造方面,三一有一个5年目标,叫“3个3”—也就是实现3000亿销售,拥有3000名生产工人和30000名工程技术人员。我们希望通过三一的智能制造转型示范,通过发展工业互联网对中小企业的帮扶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。

CCM:未来,无论全球还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,波动和调整可能会比以往更频繁。中国企业应该应对这些?

梁稳根:过去二三十年,三一已经禁受住了数轮波动的考验。其中,最大的、堪称“穿越熔炉”的,还是2012-2016年产业持续5年的深度调整。那个时期,工程机械的国内市场需求断崖式下跌了75%,只剩下四分之一,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磨炼。

周期和波动,都是在正常不过的。但繁荣时扩张,萧条时缩小,再扩张,再缩小,这不是健康的模式。

“五年深度调整”,我们最大的收获,就是深刻认识了“周期”和“风险”,并且找到了穿越“周期”的独门武器—数字化和国际化。三一将通过数字化带来的高效率、能力提升、进而改变商业模式来应对周期和风险;通过面向全球75亿人设计产品和经营公司,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来应对周期和风险,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未来三一要取得更大的成功,还要把握住两点—其一是中国超大规模“内需”市场,其二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。

中国有14亿人口,但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才60%,城镇化至少还会持续20年以上,还会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。除此之外,包括交通建设、能源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,也会孕育出真正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。另一方面,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成熟前沿技术,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战略发展空间。海量的高素质人才,叠加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、完整的产业链,必定会带来技术的井喷。

新竞争,新爆发

CCM: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过去几年来都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。未来,产业会发生哪些大的调整和变化?

曾光安:未来十年内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会出现更多的波动;不仅是市场销量起伏,市场需求也会进一步细分。综合因素作用下,大型的寡头企业会出现,格局也会在最终稳定。决定企业产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,就是技术、供应链以及包括营销、后市场在内的综合竞争力。

CCM:面对“十四五”以及更长的未来,中国工程机械领军制造商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?

曾光安:成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,是一盘需要长期把握的棋局。对于柳工而言,我们认为,“全面国际化、全面解决方案、全面智能化”战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,走在全球产业前沿的必然选择。

此外,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,柳工还将在新的历史阶段,做出更多元的业务布局。重点发展矿山机械、农业机械、后市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在智能化、新能源、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发。

CCM:2020年,柳工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迈出坚实一步。下一步,柳工如何提速,如何再进?

曾光安:改制让柳工将主业资产和管理模式有序整合,国企高管市场化和职业化率先实施,构建形成了“中央和地方国企优势+市场化机制+战略伙伴协同”的国企改革发展新模式,为建设世界柳工伟业赋予了新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。

对于柳工来说,这是一个新的起点。未来,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新模式、新机制、新优势和新挑战。

具体而言,我们要在商业模式和营销上,实现高质量的增长;在全球拓展上,深度整合资源和业务;在产品、技术和质量上,坚守传承,最大化地兑现用户价值。